Balmoral2017

scroll back to top
郑胜天搭建中外艺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新闻频道 - 华社要闻
作者:贾葆蘅   
2018-09-18 09:54

121

郑胜天先生在家中

知道加拿大著名华裔艺术家和策展人郑胜天先生的大名,是两三年前的事情了。当时一位朋友举办活动,曾提及很想邀请郑胜天先生为嘉宾,但因为不直接认识,最后很遗憾没有请到。我问朋友:“郑胜天先生很有影响力吗?“ 她郑重讲到:“可不是一般的影响力。”自此郑胜天先生大名就印在我的脑海中。

2013年《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出版后,加拿大著名史学家黎全恩教授、加拿大著名评论家丁果先生和我决定接着撰写《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967-2001》。从2013年年底,我就开始查找新的史料,并去加拿大其它城市的唐人街调研。黎全恩教授因为耕耘多年,已经找到和整理了不少资料,并陆续交给了我。2018年我把有关华裔艺术家和艺术团体举办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开始撰写初稿和进行采访。在采访完卑诗大学艺术系终身教授顾雄时,他就当代艺术部分,向我推荐了一些华裔当代艺术家。我上网查找后,确实觉得当代华裔艺术家贡献不小,不能忽视。在看到有关郑胜天先生的介绍时,发现他果然不同凡响: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媒体人、艺术学者、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总监、艾米丽·卡艺术与设计大学(Emily Carr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荣誉博士等。更为重要的是,郑胜天先生是1990年移民到加拿大,正是我们撰写移民史历史阶段必须介绍的人物。2018年9月初,在著名书法家古中先生的介绍下,我和郑胜天先生取得了联系。在和他见面之前,我认真做了提纲,并把艺术一章初稿大纲打印出来,希望他能指点一二。但我也有些疑惑,郑胜天先生鼎鼎大名,接触的都是大人物,各类有影响力策展活动繁多,肯花时间帮助我吗?

9月8日,我来到郑胜天先生住在素里的独立屋家中。我们寒暄几句后,我就直接谈及我们的移民史合作者、写作项目和进展情况。当提及刚刚去世不久的黎全恩教授时,郑胜天先生表示知道黎教授的大名,很敬佩黎教授一生严谨治学的精神。我听后一边感叹黎教授巨大影响力,一边把打印出来的艺术类提纲草稿拿出来。郑胜天先生看过后,马上提出了一些建议,非常具体。他还告诉我不能忽视画廊,因为画廊是推介艺术的重要场所。他介绍了一位名叫黄博施(Paul Bau-Xi Huang)的华人,于1965年在温哥华创建Bau-Xi Gallery,这是温哥华最古老的商业画廊,代理一批最优秀的加拿大艺术家作品。

郑胜天先生年已八旬,但精力充沛,他谈话中充满活力,我深受感染。而他在介绍加拿大华人华侨华人艺术贡献时,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诲人不倦,令我放下了曾经有过的疑虑。

望着郑胜天先生充满睿智的面孔,我觉得他那静坐姿态从容有度、很祥和,便想追寻他的艺术生涯。郑胜天先生介绍到:”我出生在河南,因为抗战爆发,一岁多就去了重庆。不到5岁时,就读于重庆郊外小镇圣光学校。抗战胜利后,我随父亲到了南京,后来又到了上海。童年虽然随父母四处奔波,但我从小就喜欢画画,经常抽空涂抹。“

从他的回忆中,我得知了他经历过的许多往事。1949年,上海育才学校招收有艺术才能学生,郑胜天先生以名列第三的优异成绩考入了育才学校,该学校有著名艺术家如贺绿丁、艾青和戴爱莲等执教。自此,郑胜天先生正式踏入了艺术领域。1953年郑胜天进入浙江美院油画系,开始了大学的学习生涯。他如饥似渴学习艺术理论,对未来充满幻想。但是在他的青春岁月里,政治斗争中的刀光剑影,也冲进了象牙塔,郑胜天先生受到过冲击,影响过学业。他为此迷惘过,失望过,不过挚爱艺术之心一直没有泯灭。在经过磨难的考验和无数次努力后,他留校任教了,开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1970年他和也是艺术学院出身的女友陈爱康结为伴侣。在文革艰难的岁月中,因为有爱,他的生活不再寒冷。又因为艺术具有无限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夫妻二人从此在艺术领域和人生之路相伴前行。

1976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的艺术界迎来多姿多彩的春天。提及这段历史时期,那些悬挂在流年岁月里的一幅幅图片又涌现在郑胜天先生眼前,他感慨讲到:“当时鉴于中国很多方面都落后于国外,邓小平做出决策,派一批大学老师到国外进修,然后回国带动中国向前发展。邓小平这个决策很英明,因为当时百废待兴,中国急需各行业人才。当时艺术界名额很少,尤其外语人才缺乏。我幸运之处是,文革前就在机关夜校攻读英文,有些英文底子。因此这一次我通过了考试,1981年被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

80年代公派出国人员,尽管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憧憬,因为经费不多,都是很节俭的,郑胜天先生远度重洋的进修包含着很多辛酸苦楚。但另一方面,他出国后眼界大开,发现艺术新天地,他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一直努力学习。1983年,在进修即将结束后,他计划到欧洲旅行,参观世界各地美术馆,从而好近距离观摩和研究西方当代艺术,为此他花了几个月申请各国签证。

1983年夏天,郑胜天先生从美国飞到伦敦,然后又西欧向南欧,再转中欧和北欧,最后从芬兰进入苏联。他一边走访记录,一边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幻灯片,希望把西方艺术介绍到中国,让当代艺术进入中国民众视野。当他满载回到中国时,敢为天下先介绍西方艺术,介绍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引起了不小轰动。这期间,郑胜天也被认命为杭州美院油画系主任,开始了繁忙的教学生涯。

1985年,郑胜天先生再度飞抵美国去圣地亚哥州立大学任教。不同以往的是,这次出国,他开始由浅入深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搭接桥梁。1987年,郑胜天先生促成了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开门之后》在美国举行。展览期间,博物馆还组织了一场研讨会,主讲人是郑胜天先生和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主任林露西。1988年,郑胜天先生返回中国后,深感中国对国外艺术了解太少,就以浙江省世界美术研究会名义,办起一份报纸:世界美术信息。他还提出“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需要了解中国”的口号,主动帮助中国艺术家与世界各地画廊和艺术收藏家建立联系,中国许多当代艺术家第一次售出品都是经由他推介成功的。

1989年,郑胜天先生来到美国开研讨会,并应邀参与一个国际艺术博览会的筹办工作。因为护照照片丢失,回中国有些问题,申请美国签证也有问题,当他来到加拿大温哥华边境办理美国签证手续的时候,一位加拿大签证官说到:“我们国家很欢迎你这样的人才,如果你愿意移民加拿大,我可以马上帮你办理。”这几句话改变了郑胜天先生的生活轨迹,最后成了加拿大公民。

1990年,郑胜天先生全家来到加拿大后。他犹如空中飞人一样,不断奔波中国和世界各地。他组织团队,策划艺术领域的各种交流活动。郑胜天先生认为融合是一种吸收,希望中西交汇,为此他花很多时间撰写文章,介绍当代艺术发展前景。1991年,他创办了双语刊物《艺术中国通讯》(Art China Newsletter),沟通世界与中国的艺术讯息。

在飞驶的岁月中,郑胜天先生一直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当代艺术,并为中国艺术与世界的沟通搭建桥梁和平台。1992年,他参与筹办了广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1997年,他和加拿大艺术家⼘汉克(Hank Bull)筹划⼀项活动叫做“江南:中国现当代艺术展”,卑诗大学⼀位名叫夏蔚研究生也参加了活动。提起这次展览,郑胜天先生回忆到:“因为中国地域广阔,我们决定以在温哥华展⽰来自中国江南⼀带(沪宁杭三角洲)的传统与当代艺术。这一次我们联系了11个主流艺术机构,像温哥华美术馆、卑诗大学、艾米丽·卡艺术与设计大学等,总之这项倡议得到加拿大艺术界的积极响应。1998年春天,大温地区12间美术馆、 画廊、大学和文化机构等参加的“江南” 展览正式开幕。 同年5⽉,作为“江南”计划的一部分,潘天寿画展在温哥华美术馆开幕,这是潘天寿先生一生中唯⼀⼀次在海外举办的个人展出。温哥华“精艺轩”画廊也举办了题为“中现代艺术的三代⼈”的展览,介绍了三位女艺术家丘堤、 庞濤和林延的家庭传承和变化。其它的11个展览分别介绍了1980年代以来崛起的艺术家黄永砯、徐冰、陈箴、古文达、张培⼒、周铁海、耿建翌、丁⼄、申凡、陈海燕、 施慧、梁绍基、胡芥鸣、陈研⾳、施勇、杨振中等。加拿大的华裔艺术家,传统和当代兼有,如林荫庭、黄柏武、顾雄、周士心和陈风子等作品也在不同的展场展出。最后举办了国际研讨会,应邀演讲的都是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中国的有栗宪庭、高名潞、范迪安、 张晴和廖雯;国外包括苏利⽂、甘思伟、李铸晋、安雅兰、沈揆⼀、梁庄爱伦、文以诚、侯 瀚如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称赞说,这是他历来所见到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活动。“

122

“江南:中国现当代艺术展”特刊
郑胜天先生还办刊物和出版书籍。 2001年,台湾出版家简秀枝邀请林荫庭教授和郑胜天先生组建⼀个团队,编辑⼀本英文杂志,以满足西方读者对华⼈艺术资讯和批评⽇益增⻓的需求,郑胜天先生欣然同意了。《Yishu》(典藏国际版)自创刊后,刊登了很多介绍当代华人艺术发展与变化的文章,成为全球专家、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参考读物之一。2013年,《郑胜天艺文选》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从书中可以了解一些当代艺术发展轨迹。

123
郑胜天先生著作
因为郑胜天先生既了解中国又熟悉西方。2018年,他成功策划了《蝶梦百年——影后胡蝶私人珍藏照片展》,所展出的作品均由潘氏家族提供,但由郑胜天先生亲自遴选。

郑胜天先生来到加拿大后,用西方主流社会易于接受的思维方式,把中华艺术传递给到世界各地同时, 并向中国介绍西方先进艺术,他希望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隔阂。他永不言止的闯荡,对极限的不断突破和横跨古典与流行、融汇东西方艺术的做法,使他取得了巨大声誉,并赢得了主流社会的信任。2015年底他被任命为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Vancouver Art Gallery)亚洲馆的总监。

在我知晓了郑胜天先生艺术生涯后,我很好奇他是如何书写艺术发展历史文章的?对此他说:“其实我还有一个挚爱,很多人并不了解。我和你一样,喜欢研究历史。我采访过很多年长的艺术家,做过不少口述历史,我也想抢救历史。”

说到这里,记忆的花瓣掠过郑胜天先生的心潮:“我策划展览主要是为研究历史。很多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因为改革开放后,西方影响力增加才出现的。这是误区,是一知半解。中国当代艺术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20世纪发展逐渐形成的。一个艺术潮流形成需要很长时间,只是到了改革开放后,开始成熟了,被外界注意了。2000年之后,我开始关注这方面资料,我一直在采访老艺术家,并与国内研究机构合作。我的研究分三部分:

一、欧洲艺术(现代主义)。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曾派人去欧洲学习和考察,把现代主义介绍到中国。2004年,我们在德国慕尼黑斯托克美术馆做过“上海摩登“展览,谈中国与西方的对话。

二、中国与前苏联对话。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主要受前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影响。1999年我们在卑诗大学贝尔金美术馆做过相关展览。2009年,在纽约亚洲协会博物馆举办了更大规模的展览“艺术与中国革命”。

三、中国与拉丁美洲交流。过去这方面不被重视,为此我特地进行了采访和调研。2017年我们在美国洛杉矶亚太博物馆 策划了“风起扶桑“展览,就是谈伦中国与拉丁美洲艺术的关系,今年又在墨西哥里维拉壁画博物馆展出。”

我听后心灵震颤了,撰写历史专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有巨大的心血付出,要有呕心沥血的精神,还需要无比寂寞的勤奋。在近十几年来,郑胜天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和世界多个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同时,笔耕不辍,是要有巨大毅力的,瞬间我突然感到我和他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在勤奋努力面前,注定语言苍白,画笔无力,无法为其诉传。我不知如何形容此时的心情,只是默默随郑胜天先生来到了他的书房。一进门,我看到两边靠墙而立的大木质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满了书籍,靠窗户的一张卓子上还放着十几本书。他带我走到书卓前,把十几本书一本本拿给我看,并一一介绍。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他是为我准备的这些书籍,他真的花了时间想要帮助我们的移民史写作。我正在感动之时,他又找出了两本北美华裔艺术家名人录,告知我可以带回去阅览。看到两本厚厚的书籍,我很兴奋,一下子可以了解北美很多著名艺术家,该会节省很多调研和查找时间的!

124

郑胜天先生和贾葆蘅女士
当郑胜天先生介绍完这些资料后,我问起他对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发展看法和未来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他抚摸着书籍,想了一下说道:“对于传统艺术家,从老一代‘岭南派’到现代艺术家,最大贡献是把中国传统艺术介绍给加拿大,成为加拿大文化一部分。但还有很多重要事情要做。比如如何走出华人社区?而把中国传统艺术介绍给加拿大主流社会,这方面工作还做得不够。目前温哥华美术馆一年只有一次中国传统美术展览,太少。介绍传统文化,需要持续展览,可是目前没有很多平台和画廊或美术馆介绍传统文化。另外,通过什么方式介绍传统艺术也是要考虑问题。就华人而言,授课主要用中文,很难推广到西人群体中。有关当代艺术,华人贡献越来越明显,华人艺术家在美术馆展览越来越多,作品越来越好。”

在离开之前,我询问了郑胜天先生家庭生活,他告诉我太太陈爱康在家教授油画、素描和水墨画。女儿爱好烹调,开了家西餐厅。从他淡淡微笑中,我看得出,在经历了纷纷扰扰的世间喧嚣后,他们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家庭,这是郑胜天先生宁静舒心的休息港湾。
从郑胜天先生家回来后,第二天收到他发来的演讲稿。上面介绍中国艺术在温哥华的发展历史,其中一个故事吸引了我。1885 年的,⼀个 16 岁的名字叫李⽟⽥(后来改为李铁夫)男孩从中国来到温哥华,给他开洗⾐店的叔叔打⼯。李铁夫不久去英国和美 国学画,成为最早在⻄⽅学习艺术的中国⼈。我看着论文,突然一个念头涌入心中,黎全恩教授对我的移民史研究中,一直指导我、提携我和帮助我。丁果先生从学术理论上教导我,他们把我从一个新手带到成长起来。而今郑胜天先生也在诲人不倦,他知道我是研究艺术领域的新人,却给我们艺术写作提出建议,并答应帮助介绍其它城市现代艺术家,希望我们写好移民历史。
在我写作最美的时光里,遇到热心的著名学者们,真的很幸运。

(作者:贾葆蘅)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