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moral2017

scroll back to top
加国皇家博物馆收藏中国境外最多甲骨文
新闻频道 - 加国新闻
作者:桑宜川   
2017-11-24 10:12

1

前不久,我从纽约转机前往多伦多,专程到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 简称ROM)参观,因为那里收藏了中国境外最大规模,最完整的殷墟甲骨文残片,共有八千余件。詹姆斯•孟席斯博士(Dr. James M. Menzies 1885-1957)是这些珍贵藏品的主要捐赠者。清末民初年代,他不仅是一位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多年的加拿大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类文化学家和考古学家。他的一家三代人与中国都有很深厚的缘分与情结,说来话长。民国初年,詹姆斯•孟席斯的儿女们先后出生在中国,都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普通话。他们童稚年代返回加拿大,成年后又先后到出生地中国工作,其中儿子阿瑟•孟席斯(Arthur M. Menzies, 1916-2010)颇有出息,作为资深的加拿大外交官,曾于1976年至1980年出任加拿大驻中国第二任大使,并与老特鲁多总理的交情甚笃。

其实,詹姆斯•孟席斯的中文名字是明义士,取自他的英文姓氏谐音,蕴涵着厚重的中国义理。他早在上世纪民国年间的中国知识界就颇有名气,与陈寅恪,赵元任,傅斯年,胡适,董作宾,粱思成等诸位学术大家有过不少学术切磋。1910年是他第一次去中国。作为加拿大联合教会差遣的传教士,他先在中国河南彰德一带传教,或许出于历史机缘,他偶然得知了当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经常骑着一匹白色老马,在洹河两岸走村串寨,收购带有甲骨文的甲骨,并开始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最终成为甲骨文学界很有影响力的加拿大专家。他还曾在当时中国的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任考古与汉学系教授。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有20多年,直到1936年。

17

詹姆斯•孟席斯教授的后人,孙女玛里昂(中)与曾孙女儿希瑟(左)和曾孙大卫(右)2007年摄于河南殷墟甲骨文遗址公园。Prof. Menzies’s great grandchildren Heather and David with their mother Marion at Yinxu, Henan China in 2007. 

明义士与中国甲骨文

明义士的侄孙女,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琼•杰吉教授告诉笔者,她很崇敬明义士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她也是受了明义士的影响,才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琼•杰吉教授认为,明义士在中国商代历史分段上有独到的见解,海外汉学界评论明义士在甲骨文和青铜器研究上造诣很深,尤其在甲骨文的著录,辩伪,缀合,分期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称他是商代历史研究的大家,应是名至实归,绝非妄语。

2

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殷墟考古的重大意义在于,用当地出土的大量甲骨文、青铜器、古玉和石器见证和确立了中国商代社会的存在,从而使得在此之前的各种学术推论与假说烟飞云散。从五千年的华夏历史角度来审视,其实迄今发现甲骨文的年代并不久远,仅不过短短的百余年。今人对它的了解,也仅是开始。目前统计出的甲骨文共计五千多个符号,仅破译出千余。甲骨文中记载了商代的大量史实,但现阶段的研究多为泛泛而谈,面对当下物欲社会的诱惑,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有“沉潜”的治学心态,长期韧力,及甘于寂寞的钻研精神。由此来看,国人的文化寻根之路仍然漫长而道远。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史料有这样记载:早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的乡民在田野耕作中,陆续发现了一些龟壳类碎片,上面刻有字形符号,这就是商代甲骨文。那年月,由于殷墟一带经常出土各种青铜器等古代文物,吸引了古董商来小屯村收购。乡民逐将出土的甲骨向古董商求售,最初古董商并不认识,不予收买。后来,潍县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时,向王襄鹤、孟定生等高人请教。孟定生判断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促其前往收购。翌年(1899年)秋,范寿轩从小屯买下一大堆甲骨,并带到天津,王襄和孟广慧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各收购了一些。其余甲骨,范寿轩带到北京,卖给了王懿荣。甲骨文就是这样最初被学术界发现和鉴定为国宝的。

始于民国十七年(即公元1928年)的第一次殷墟发掘,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科学考古历史的开端。据说当时的匪患十分严重,盗墓贼猖獗,需要驻军保护,挖掘才能得以进行。作为外籍学者,明义士是这一殷墟甲骨发掘的历史见证人。他一生收藏研究的甲骨以及他的手稿部分保留在如今的山东大学博物馆,加拿大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和维多利亚博物馆也有明义士捐赠的大量收藏。

3

辛亥革命那一年,1911年2月8日明义士与贝莉•安(Annie Belle)小姐在中国河南开封一处教堂举办了婚礼。在随后的岁月里,在贤妻的协助下,明义士陆续收集了5万多片甲骨,如今可谓价值连城,但当年却没有这样的经济头脑,他本人的兴趣完全在学术研究上,他不是为了收藏艺术古董而收藏甲骨,他是一个为研究而收藏的学者。明义士把自己的藏品看作是非卖品,他的家人后来也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明义士收藏的甲骨除了部分留在中国,其余的八千余片甲骨和研究资料被运回加拿大,陆续捐赠给了几所大学和博物馆,这也使世人看到并理解了他的中国情结,没有半点私欲,如今对他的非难是不公正的。

13

1935年,詹姆斯•孟席斯教授(前排右二)与山东齐鲁大学研究生班师生合影。Prof. James M. Menzies with the Graduation Class, Qilu University, Shandong China, 1935

他在1936年回加拿大休假,随着二战全面爆发,他重回中国继续传教士工作,担任齐鲁大学教授,潜心研究甲骨文的愿望终究没能成为现实。不过令他的在天之灵欣慰的是,他的三个在中国出生的孩子都曾返回中国工作,他的女儿玛丽安和弗兰西丝在上世纪40年代分别作为联合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和传教士在中国工作过,儿子阿瑟•孟席斯在1976年到1980出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他的中文名字是明明德。由此可见,他们一家人与中国的交情非浅即深。

4

老孟的全家福合影,摄于1935年河南开封。

行笔于此,我不由得想起了上世纪抗战烽火年代,避难于长江边上的四川李庄,汇聚了来自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一大批民国人文学者,也汇聚了从南京辗转水路,运到的一大批殷墟甲骨文残片,计有二万余片,为傅斯年,李济,董作宾们偏安一隅,潜心学问,解读与破译甲骨文符号提供了一段平静的大后方岁月。史料记载,那些殷墟甲骨文就是明义士1936年返回加拿大之前,留在齐鲁大学校园里的国宝。

15

16

14

中国情结 代代相传

阿瑟•孟席斯在加拿大外交界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是亚太事务专家,外交生涯长达40多年,曾出任加拿大驻澳大利亚大使,驻日本大使,驻缅甸大使,驻马来西亚大使等重要职务。在他的外交生涯中,最后一个重要使命是1976年到80年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

5

1978年中国副总理纪登奎陪同加拿大驻华大使阿瑟•孟席斯参观北京的加拿大工业展览。

自小在中国长大,阿瑟•孟席斯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但由于当时中国对外国传教士历史的偏见,他在中国任期内恪守隐私,从未披露过他出生于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家庭背景。在他退休后,他为在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设立中国研究奖学金做了多方努力,他希望加拿大博物馆的中国历史研究能传承下去,这一由孟席斯家庭赞助设立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中国研究奖学金,迄今已培养了数十位汉学研究人才,在加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史上应该有她的一页篇章。

2001年,明义士的儿子,明明德(阿瑟•孟席斯)荣获至高无上的“加拿大勋章”。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巧合:1941年8月,刚任职于加拿大外交部的阿瑟•孟席斯奉命前往美国纽约,接应几家逃离日军占领区的香港难民,其中一家华人有一对儿女,两个孩子,男孩7岁,女孩还不到3岁,当时是半夜里,阿瑟•孟席斯抱着这个正在酣睡中的小女孩下船,去赶乘开往加拿大的火车。这个小姑娘叫伍冰枝,没想到后来竟成为加拿大总督。

6

岁月流金,60年后,老外交家阿瑟•孟席斯获得加拿大勋章,而给他颁发勋章的正好是当时在总督任上的伍冰枝。在颁奖仪式上,二人还共同回忆了这段悲情往事。伍冰枝出生在香港。1942年,三岁的她跟随家人以战争难民的身份抵达渥太华,在那里长大成人,并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毕业以后展露芳华, 1982年起涉足政界,担任安大略省首任驻巴黎的全权代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声誉雀起,为她从政奠定了基础。1992年因其对加拿大广播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加拿大勋章。1999年9月9日,加拿大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伍冰枝被任命为第26届加拿大总督,也是第一位被任命为总督的亚裔。伍冰枝曾感言:“人生最大的成就,并不是担任加拿大的总督。在我看来,我的成就在于人生的积累,我所做的那些能够改变他人生活的事情。”诚如斯言,她的精彩人生故事开头,阿瑟•孟席斯应是她生命中的贵人。

7

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思考

目前,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有中国文物约3.5万件,其中约有2200件精品被陈列展出,其余的都在库房供专业人员研究。这些中国文物展品大部分是当年明义士,怀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1873-1960) 等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河南和山西几省收购的,但他们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差异。如今,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古董已超过任何一家国内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和整体水平。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亚洲美术部主任克拉斯•路易特布克,中文名“鲁克思”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向笔者介绍:“目前,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藏品的精美珍稀程度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连很多中国内地博物馆也没有我们的藏品丰富。”

12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中国馆怀特展区的巨幅壁画真迹“弥勒佛的乐园”。

听罢此语,我颇不以为然,便向鲁克思质询:“当年怀履光应是传教士,不是考古学家。1928年,洛阳东周大墓被他和美国人华尔纳等组织当地乡民挖掘,前后历时6年,共发掘8座大型木椁墓,出土文物多达数千件,致使一大批东周王室珍宝从此流散海外,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那个年代,中国处于战乱,无力保护这些国宝,而加拿大拥有这些中国国宝,却是不值得显摆的事。我看了这个展览,心里很难受。”彼时,鲁克思闻之,只有耸耸肩,作无语状,彼此之间也无话可继续。我不由得默默感叹,不知何时,这批国宝才能回归故国?

8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亚洲美术部主任鲁克思

鲁克思指着中国商朝青铜酒器爵说,该件出土文物是博物馆1934年入馆收藏,藏品来自怀履光的朋友,在河南传教的怀特先生。史料记载,怀履光在1909年至1934年间被委派到中国河南传教,在开封、商丘、洛阳等地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确实做了一些慈善和社会救济工作。1934年回到加拿大后,他成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主任,并担任多伦多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从传教士变成了学者,撰写了不少考古学论文和《中国古墓砖图考》、《中国壁画》、《中国古代甲骨文》等著作。

9

史料记载,上世纪60年代曾做过统计,故宫博物院所藏甲骨粗估有22463片,占世界现存殷墟甲骨总数的18%,仅次于国家图书馆(34512片)和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25836片),属于世界三大甲骨收藏单位。由此推测,如今保存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甲骨是流散海外的最大一批收藏,价值连城,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藏。

据悉,2004年在国内举办过一场“殷器国粹”的拍卖会,将当年孟广慧的部分精品收藏,二十件原版安阳甲骨,卖出了五千二百八十万人民币的天价。行内认为,这批清光绪年间出土的被孟氏收藏的甲骨,是除国家专业机构收藏外,留在民间的最为珍贵的甲骨文,是价值极高的国宝级文物。其实,流失散落在海外的中国国宝,汗牛充栋,又何止这万一?

目前,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国宝,主要分布在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博物馆里,坊间亦有不少珍罕之物,件件堪称一绝,精美绝伦。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则是另一个数字:在47个国家的200 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这两个统计都反映了一个接近的数据:在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1000万件。

或许,我们今天不应都认为是流失文物,而应称为海外珍藏中国文物。流失文物应该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前,因战争被劫掠的文物,以及因为盗掘、盗凿、不正当贸易等方式流散国外的文物,具体数量难以统计。这1000多万件“海外珍藏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在分布上,主要在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仅在大英博物馆就馆藏中国文物2.3万多件,其中还有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法国枫丹白露宫,巴黎国立图书馆,巴黎东方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数以百计的海外场馆,陈列着许多精美的中国文物,不乏国宝级的珍品和绝品。其品质之高,令人咋舌。往事悠悠,收藏雅趣,君不见个中饱含着多少悲情的故事,多少人世间的国仇家恨?

10

加拿大皇家博物馆中国馆的祖大寿墓葬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几年笔者曾前往参观,目睹了馆内有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有。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真迹,都是旷世名作,价值连城。此外,日本各地还有上千座大小博物馆,均收藏有中国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估计在数十万件。

据《日本侵华对文物的破坏》一书统计,二战后日本归还了部分战时掠夺的中国文物,其中2000多件是国家级珍品,但这仅是极少部分。还记得上世纪“文革”时期,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美国总统尼克松后尘,匆匆赶往北京,两国建交。田中在与毛周的中南海会晤中,曾主动提出战争赔偿,为此,毛泽东回复:“感谢二战中你们帮助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今天的胜利。”匪夷所思,从此一笔勾销了战争赔偿。这段话曾广为流传与报道,谨此照录。如今,这些流失在日本的国宝级文物再也要不回来了,此后的历届中国政府再也顾不上追讨。如今流失在加拿大皇家博物馆里的国宝,八千余件殷墟甲骨文残片,以及数百件历代珍贵文物,作为例证举偶,只是流失海外文物的沧海一粟,参观之余,除了痛心,留下的更多是无奈。

11

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中国馆的珍罕展品

目前,国家追讨已是国际社会难以认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我国文物,可能牵涉到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或许,今后会不断出现有足够经济能力,有爱心的国人,通过拍卖将中国文物抢救回来,这也许不失为另一番宏伟的慈善事业。君不见,三分之二的中国珍贵文物都流失在海外,我们所拥有和可以炫耀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了。国内各地大部分都市人文遗址,名人故居已被彻底拆除,被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钢筋混凝土大厦取代,如果没有了古文化,中国还有什么可以拿来引以为傲?

桑宜川 2017年11月24日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枫树谷


19 

作者桑宜川简介:

曾赴澳大利亚、加拿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环球教育服务公司董事长、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环球英语学院院长等,同时为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桑教授学术兴趣和研究领域广泛,学术造诣颇深,学术论著丰厚。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