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owsprings201603

scroll back to top
皖江走笔/安徽 张昕
旅游频道 - 文字游记
作者:张昕   
2013-07-01 18:46

       寒霜过后,雨在窗外淅淅沥沥地飘着,空气中散着潮湿的气味。蜗居在斗室,像一只准备冬眠的田鼠,在洞里守侯着粮食,不管外面的雪下的究竟有多大。时间一长,一些器官开始变得有点迟钝,怕是要生出霉斑来。
       一场秋雨一场凉。季节的更替从叶子上悄然划过,把温差收进了叶脉中,天气就慢慢地有了凉意。远处,青山卧在细雨里,愈发地朦胧妩媚,和站在窗前的我遥遥相对。于是,那些潜伏在身体内的念头也变得躁动不安。最终,我还是带上一把伞,邀了几个好友,一起融进了雨幕中。
       路上车马稀疏,过了几站,山便立在我们的面前。这一带的山已经被划入了公园的范畴之内,进门便是一排排花坛。花坛里种植着各类花朵,虽然已经是深秋,但还是有不少的花朵绽放着美丽的花容。在这微风细雨中做最后一次的争奇斗艳。若走进细细观察,则会发现花瓣上浓浓的香气顺着雨水在轻轻地滴着,让人折服于花香的凝重。而被这些花香所衬托的青山,更加激起了游人去踏寻的欲望。
       对于一个多山多水的皖西南而言,有这样一座青山实属平常。但是,能在一个沿江的城市里寻觅到这样的天然山色,并且保持着 “ 而无车马喧 ”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去处。哪怕是下着点小雨,能够让心灵去呼吸一下自然的气息,也何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呢?
       我们选择了一条小石径上山。右畔是棵棵古木,斜插在岩石中,枝繁干直,如待发的矛戟。左旁是一个广阔的山坳,已经开辟为田。放眼望去,整个山坳被郁郁青松和绿竹团团包围。若有农人耕种其中,怕要惊疑是否到了桃源佳境了。小石径像一条玉带束在山腰间,三三两两的游人就成了这玉带上的点缀,使得整座山富有生气。
       山很大,沿着小石径屈屈折折地走着,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连绵起伏,刚有 “ 山穷水复疑无路 ” 的感觉,又在一个交叉口处看到了块块青石板条,斜着铺进山林深处。山中有亭廊可供游人休息。走进一个亭子,拍拍身上的雨丝,赏赏眼前的景致或者回味一下刚刚走过的路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路上,棕榈碧翠,身姿招摇。又饱含着薄薄的雾气,更显鲜润。于是,我们的身影更倾向于融入这样的景色中,成为一张入画的相片。
       山顶很少人去,路滑,雨水大,但对于我们这群放浪形骸的人,何妨吟啸且徐行。冒着树枝上打落的雨点,攀石岩,扶枯木而上。山顶古树稀疏,间或有枯藤野蔓缠绕在枝干上。山中的秋色很明显,树叶不时地落下,划一个圈或直接坠落,地面上已经有厚厚的一层了。这里远离城市,除了偶尔像我们这样的闲人来游玩,恐怕很少有人再来了。
       下山时,再次遇到一对情侣。他们并没有因为迷路而担心,还满脸笑容地拍照。或许,没有路,才能真正融进大自然吧。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和山构成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主要载体。有山无水,恰如有菜无酒一般。所以,我们一行人刚刚走出山的印象,便打算去领略水的魅力。
       像所有入乡随俗的人一样,在皖江大地上看水,长江就成了首选。
       到达长江时,天空还飘着雨。登上高高的长江堤岸,望见江水浩淼,风掀起层层的波浪,长江水在雨的配合下,一次次地向岸边袭来,拍打着鱼船和对岸晃动的风景。
       来到长江,就不得不提迎江寺。这座皖江边的老者,把岁月的流程刻进了自己的沧桑中,剥落块块辉煌。迎江寺和长江只隔着一个长长的大堤,多年来,守侯着这座古老的城市,看潮起潮落。铃挂在迎江寺的飞檐上,把风雨过后的声音转化为季节里的一声叹息。
       我们的到来仅仅只是江边的细节,寺院依旧安之若素,或许,他已经司空见惯了吧。有几位僧人在寺院门前同人间谈,并不时地看看天空。他们是在关心天何时晴,还是又悟到了什么禅意?唯一注意到我们的是一群算命的人,他 ​​们在把摊位摆在了寺院门前,向过路行人占卜吉凶。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把摊位摆在了寺院门前,难到是为了沾些灵气?雨还在下着,我们从他们身旁匆匆而过,不知道今天他们有没有为自己卜上一卦?
       与迎江寺在一起的是皖江文化园,不过我们来到是门已紧锁。长江边还有一些现代雕塑,那是在有一年长江决堤时,顺便建筑的。这些历史的影像早已被涛声冲刷了多少次,如今人们把它们刻进雕塑中,让后来人缅怀文明的进程。
       我们打算回去,从长江边出发,雨还在长江的上空漂浮。

       作者简介:张昕,安徽省池州市某职教中心工作。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