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求恩的爱情信谈起 /马绍娴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马绍娴   
2017-06-30 13:39

51

李彦和《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及其他》封面。

优秀的女作家、学者李彦的《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及其他》,是一本散文集,共计十四篇,十七万字,包括1987-2015年从留学加拿大到滑铁卢大学任教,这二十八年的丰硕成果,她说“记叙了我在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方面的种种反思及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她好像一座桥梁,通过她和她的笔端,阐述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等领域的知识,歌颂人们对人类历史做出的不朽贡献,赞美人们的优秀品德,鞭策邪恶。 本书第一、二、十四篇,都是中篇的分量,跨越若干年,塑造了英雄人物,以及专家,学者的成长历程,其他篇也都描写了人物的闪光点。

李彦来到加国以后发表的主要作品还有英文长篇小说《雪百合》,《红浮萍》,中文长篇小说《嫁得西风》,《红浮萍》,《海底》,中文作品集《羊群》,《吕梁箫声》,中英文对照《中国文学选读》,译作《白宫生活》等。

《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后的情书及其他》是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79岁的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知道毛泽东高度评价白求恩是“一个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九十年代移民来到加拿大,又参观了白求恩故居,但认识他很肤浅,一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二是因为了解他的事迹太少。

56

李彥在白求恩故居门前留影

2017年1月,我读了“尺”篇,被深深地感动了。

李彦本来就是聪明早熟的人,少年时期就认识到多数成年人意识不到的事,后来又学了新闻采访,历史,到她写“尺”时,她已是各方面都非常成熟的作家、学者了。

我比她大近二十岁,已经到了老年,对事物了解许多,归纳了许多,接受了许多,尽管我也进步了,对“尺”无比感动,但是,对这篇杰作反复阅读和思考之后,才打开写评论它之门。十一年前我脑溢血留下的后遗症,加上老年各项功能的衰退,致使笔耕的速度,像蜗牛爬行了。

李彦从一来到加拿大就读到英文的白求恩传。到2014年秋天访问了白求恩情人莉莲的儿子比尔后,积这漫长的时间,对白求恩一生的采访、了解、认知和积累,才写出“尺”篇,它的价值太高。

2004年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和魁北克孔子学院在蒙特利尔市联合举办了一场讨论会,来自加拿大东西两岸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白求恩生平轶事以及在医学领域的发明创造等等,作者也朗读了自己英文小说中所描绘的白求恩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台下听众一片抽泣声。一位法裔女作家米雪揉着红肿的眼睛,要求发言。从此,她和作者成为知心朋友。2014年米雪告诉她,见到了比尔,说他家有一封白求恩最后写给他母亲的爱情信。爱情信?!作者也像米雪那样,激动万分。

55

白求恩儿时睡过的摇篮

爱情是检验一个人的伟大与渺小的试金石,自古以来,爱情永远是文学的主题。爱情检验了白求恩与莉莲的伟大。

三角恋是爱情生活中更为复杂的情感,我推崇中国建筑艺术的创始人梁思成和林徽因、哲学家金岳霖的爱情观:林爱上了金,她坦诚地告诉自己的丈夫梁。梁经过一夜极其痛苦的思考,决定自己退出这场婚姻,然而,金已自愿退出了,他终身未娶,后来,他在梁家生活,和睦相处,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病故。林徽因说如果来生再嫁,还是梁,他们有坚贞美好的爱情,和共同爱好的事业,非常完美。

林于1955年去世,因她生前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特殊贡献,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遗体安装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梁饱受“文革”折磨,1972年病逝,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骨灰堂 ,与林的墓地相邻。梁、林、金已盖棺定论,他们彼此之间具有的情感洁白无瑕,是人们学习的楷模,是我崇拜的人。

到2014年白求恩诞辰已经一百二十四年了。莉莲的丈夫爱德华1901年生于中国贵阳的英国传教士家庭,二十来岁移民加拿大,是该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六十八岁病逝。莉莲1977年病逝,现在比尔已经七十多岁,作者能够采访到他,看到自己崇拜的人的爱情信,实属稀罕,无比幸运。

爱情就像一条线,莉莲牵着这一头,白求恩拽着那一头,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这条线始终不断,通过它反映的,如同人们评价白求恩那样聪明勇敢,正直善良,医术高明且充满活力的男性,在中国抗日战场上耸立起一座丰碑,震撼了中国人;莉莲是一位优雅端庄,温柔善良,和白求恩有共同理念的女性。这条爱的线,作者终于找到了,它贯穿了作品的始终。

它又是一种三角恋。爱的实质是高尚的。爱的热烈,始终如一。它使这篇作品如此厚重。中国出版界一流刊物《人民文学》在2015年第三期上发表了。作者单刀直入,一开头就抓住这条爱情线,究竟是谁先抛出?

53

李彦采访比尔

作者问:他们俩的关系,是谁追谁呢?

比尔回答:嗯——我想,还是白求恩更主动吧。

接着,作者细腻真切地描写了比尔家放在一个小镜框里莉莲的黑白照片。她年轻貌美。我们不约而同地想,难怪白求恩主动呢,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比尔是否是白求恩的骨血?若是,该有多美妙,我们见到了他们的后代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出生在1942年。

比尔介绍白求恩自己曾患当时无法治愈的结核病,在濒死的体验中,他发明了一种治疗法,治好了自己的病。之后,莉莲的肺结核病,也是他治好的。

白求恩是何时又是如何爱上莉莲的 ,从字里行间找不到答案,但是,就治好肺结核病这一件事,似乎就清楚了。医患之间关系最密切、直接,治得好不好,一清二楚。莉莲本来也处于死亡威胁,因为有了白求恩,她才得救了。我们想象得到,她一定把他看成上帝、救世主,感谢不尽,况且,他又是那么帅气,“与生俱来的人格魅力,像磁石,吸引过多少优秀的女性。”她对他溢满了爱,是可想而知的。

比尔说他的外祖父是英国手艺高超的木匠,莉莲六岁时随家人移民来到加拿大,高中毕业后,从事文秘工作,是一位宽厚正直的职业女性,家人都互敬互爱。作者认为,工人家庭出身的莉莲也许比起白求恩那位出身英国伦敦的上流社会、惯于养尊处优的妻子(已离婚),更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岂知真正的贵族精神,恰恰体现在那些忧天下之忧,关心底层百姓的身上。白求恩和莉莲都很优秀,这爱情线究竟是谁先抛出,似乎都不重要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德华和莉莲在蒙特利尔的共产党组织里,为底层百姓争取权利。白求恩原是一所大医院薪酬最高的胸外科医生,享受浮华奢侈的生活,直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千百万人失业,看到无钱治病的穷人只能等死的悲惨命运,从而转变为共产党人。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爱德华率领加拿大志愿者队伍前去抗击弗朗哥法西斯政权,白求恩自告奋勇担任医疗队长。战争失败后,他们返回加拿大,白求恩接受莉莲的建议,到中国帮助抗击日本侵略者。于是才有了这最后的爱情信,唯一证明他们爱的伟大。

比尔说,安葬了母亲后,他整理遗物时,打开了母亲的一只黑红两色、雕刻精美的漆盒。古老的漆盒,毫无疑问,来自爱德华出生成长的东方古国,里面存放着唯一的物品,便是这封来自太行山的信函与照片。

57

作者写道“我盯着茶几上这张被无数次地展开,叠上,又展开,又叠上,几近揉碎的信纸,悄悄地对自己说,在那寂寞无声的漫长岁月里,这个女人的内心世界,一定无比丰富,无比充实。”

我们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白求恩和莉莲彼此的爱。这个精美的漆盒存放着他们心爱的物件,莉莲保存了三十八年,他们爱得深沉、专一,直到最后一息;比尔保存了三十七年,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后代对这爱的敬重。

漆盒里的照片背面,依稀可辨白求恩亲笔书写的潇洒的钢笔字迹:

毛泽东和白求恩

延安

三八年五月一日

58

59

这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毛泽东和白求恩的合影,为什么和他们的情书放在一起?我体会是白求恩对最高荣誉的品尝,也让莉莲和他共同来品尝。

和西班牙内战不同,那时的中国共产党正在崛起。毛泽东是最高统帅,他们有精英人士,正在和广大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作为加拿大共产党人,具有高超医术和许多发明创造的白求恩,经过四个月的艰苦曲折的跋涉,来到中国。毛泽东万分感激,视他为最精英人士,最宝贵人才,极为尊重,所以,白求恩把合影作为最珍贵的礼物——最心爱的人,总是把最珍贵的东西,送给心爱的莉莲。

这封最后的爱情信,写于中国河北西部晋察冀军事区,日期是1938年8月15日,白求恩来到中国一年多,他的伟大形象在中国人民心中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书中写道:那时八路军的津贴由一元到五元,毛泽东也是五元,中央特批给白求恩一百元,他却从来没有领过。司令部赔给他一匹马,他舍不得骑,用来驮运医疗器械。炊事员看他操劳过度,越来越瘦,悄悄给他炒一盘鸡蛋,他却大发雷霆,一口都不吃,发给了需要营养的伤病员,自己和战士一样,吃小米饭,喝白菜汤。

在五台山的战地医院里,白求恩亲自绘图,教乡村木匠制作固定骨折用的夹板和牵引架。

一批又一批伤员抬进来,等候着没有麻醉药的手术,外面的枪声不断,炮弹落在四周。又一场战事结束了,白求恩大夫呢,已经马不停蹄,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整整救治了一百一十五个伤员。

在五台山的崇山峻岭里的一座基督教堂里,有一位来自新西兰的女传教士凯瑟琳,白求恩说服了她:“凯瑟琳顶风冒雪出发了。经过几个月的周折,1939年的春天,从北平弄来两匹骡子驮着的医疗设备和药品。”

白求恩在给故乡的朋友的信中写道:“虽然十分劳累,我却很久都没有如此快活过了,我感到巨大的满足,因为我正在做的,恰恰是我希望从事的工作。我的财富来自每时每刻都有重要的工作来做!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被需要时的那种快乐。”

我们所崇拜的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他们都有极强的原动力,比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顾自己身上难以忍受的伤痛,奋战在第一线。我们想,白求恩为了更好更多地为伤病员服务,自己应该吃的好一些,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健康,但是,白求恩心里装着伤病员,第一想到的是他们,他的原动力就是和莉莲目标一致的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个大目标里包含着他们的爱情,爱和事业搓揉在一起,相互促进,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就是这类爱情的典范。

人,首先需要生存的条件,然后才能谈到爱,所以,爱和事业不能分开。

作者不忍触碰这最后的爱情信——那张布满裂纹,几近破碎的信,把它平摊在茶几上,仔细辨认上面模糊不清的字迹:

亲爱的:

为了你,我在中国到处散发信件,在延安发过,在北平发过。殷殷地盼望着,你能收到它们。

信中指点莉莲如来中国,从北平再到他的住地,两天时间就到了。然而他又考虑他在中国有二百位医生需要培训,每个月需要一千银元经费,必须回国筹集,他计划十一月动身,让莉莲等着,待来年再一起返回中国。

瞧!这信上我们无法把他们的爱情和事业分开,白求恩思念莉莲,或许在夜里做个美梦,她帮他看护刚动完手术的伤员;他极度疲劳,她体贴入微地抚慰他;他帮她适应中国的艰苦的生活。他们融融地,甜蜜地享受这完美的爱。

信的最后写道:“我极度疲惫,瘦弱不堪,已经筋疲力尽,油干灯尽了。”

54

2014年李彥等人在魁北克的白求恩塑像前留影。

我们看到白求恩一息尚存,还在做着爱和事业的规划,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他救死扶伤,到十一月上旬,还救活了两个日本兵。

在一次马拉松式的手术中,他不慎割破了手指,感染了败血症。凯瑟琳运回的药品,早已消耗殆尽,他无法救治自己。

面对死亡的白求恩写道:“请将我永不变更的友爱送给蒂姆•布克以及我所有的加拿大和美国的同志们。我一直非常快乐着,我唯一的遗憾是,我将无法继续奉献了。”

天塌下了,伟人白求恩牺牲了,聂荣臻司令员亲自挑选了柏木棺材,又泪流满面地亲自为白求恩入殓,接连五天,人们抬着白求恩,后面跟着男女老幼,哭泣着送别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十一月十七日深夜,秘密地将他安葬在于家寨村的狼山沟,以防日军破坏。

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悲愤交加,写下了著名文章《纪念白求恩》。

一颗星星坠落了。

此时的莉莲是怎样悲痛,我们在世界上找不到任何词汇来形容她的心境和情景了。

比尔把我们拉回到现实中:白求恩在他的遗嘱中,把那面八路军缴获的日本大旗,留给我的母亲。

善始善终,白求恩想着听取莉莲的建议,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安然了。

我想,莉莲经过岁月的磨练,也安然了。他们的爱和事业,永远发着光芒!

对于莉莲的丈夫爱德华,我们如何评价?莉莲是个厚道人,从比尔处了解,他们是和睦相处的。

作者用自己纯熟的汉语和英语优势,起着桥梁的作用,在中国,在加拿大,直至今天——2017年,不断地讲述白求恩的历史功勋,让它永远流传。

作者简介:
马绍娴女,1938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40年代初日本侵华战争的灾难,夺去了双亲生命,成了孤儿,但受到祖父特别的宠爱、良好的教育和熏陶,1959年考取南京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天津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多年来,业余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发表报告文学、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等三十余万字,1998年出版了散文集《爱在心中》。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1994年退休,同年移居加拿大。现为加拿大中国笔会资深会员。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