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宁: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棵草去──纪念史学家黎全恩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石晓宁   
2018-07-02 15:12

11

2017年7月,黎全恩教授于多伦多参加加拿大华文文学和媒体国际学术研讨会。

惊闻加拿大华人历史研究前辈、维多利亚大学黎全恩教授仙逝的消息已晚,一时间心中受到的冲击与悲伤难以形容。尽管过去几年,曾聆听过黎教授于多伦多大学的讲演,并有短暂的交流,但是去年才有机会与黎教授共同参加同一学术会议,得以当面从容受教,并以为尚有来日可以重逢。但是,这竟然成为最后的一面,堪为憾事!

研究百年加拿大华人历史,黎教授是当之无愧的权威。其出版的诸本学术著作,尤其是有关加拿大唐人街的历史研究,其开创的意义使得“唐人街之父”的美誉更是实至名归。就我而言,黎教授的著作不仅是入门的必读书目,也是在研究中不停复读的参考资料。这样的深入严谨的研究,黎教授本人投入的心血是可以想见的。

去年,经多伦多大学利铭泽典宬梁恒达馆长代为申请,黎教授同意我阅览他于2010年捐献给多大的128余箱研究资料,我有幸亲自接触到了黎教授的收藏,也从资料箱以及文件夹上亲眼看到了黎教授的一丝不苟书写的笔迹。(注解:笔者查阅了当年的报道,黎教授捐献的资料为80余箱。但是据2017年多伦多大学利铭泽典宬图书馆已经整理完毕的目录为128箱,还余未装成箱的各类散件。)

黎教授的收藏,为他的著作背后的辛勤钻研做了翔实的注脚。在128箱的资料中,有关加拿大以及部分美国、世界各地的华人、尤其是唐人街的资料占到了101箱。起止时间可追溯到1877年的卑诗省的排华文件。在种种资料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黎教授收集自加拿大域多利中华会馆(1890-2000)以及各地如冚巴仑(Cumberland)、列必珠(Lethbridge)、巴克维尔(Barkerville)洪门致公堂的原始文件,包括会馆章程、各类活动的传单、收据,以及书信以及会员名单等,这不仅是黎教授亲力亲为的物质说明,更体现了加拿大华人团体对于黎教授的信任与托付。这种求实的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更应发扬光大。

10

我自己是研究加拿大华人历史的新兵,回忆得到黎教授的指点的点滴,终生难忘。2015年黎教授来多伦多,在多大举行关于他《洪门及加拿大洪门史论》的讲座,讲座后,他对我刚刚发表的一篇有关加拿大的老报纸《大汉公报》的文章提出了意见。此前黎教授并不知道我,这篇论文是加拿大作家、也是黎教授《加拿大华侨移民史》的合作者之一贾葆蘅介绍给他的,我惊讶于他居然认真地看过,并像对早已相熟的友人一样与我交流,令人感佩。去年7月,在多伦多的加拿大华文文学和媒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黎教授被邀作为大会主讲人,发表了关于加拿大华人宗教团体的研究的演讲。我终于有机会与黎教授面对面地请教与交谈,针对我早已准备好的问题,他坦率地谈了他的看法。他谈到加拿大华人历史,说对于当代的研究不够,从他的言谈中,我能感到他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历史,深入研究的殷切之情。 黎教授还亲临我所在的《大汉公报》研究小组,对于我们的研究发表他的看法。

或许因为这是文学为主的会议,知道黎教授的人不多?所以会议期间黎教授并未得到特别的关注。但是几次看到黎教授坐到几个小组中听讲,安之若素。在聚餐时,坐在黎教授右首的我,发现他在听我说话时把身体侧过来,用左耳听讲,使我关切他的旧疾,他笑言刚刚结束一轮治疗,情况尚好。看着他精神矍铄的样子,如何也不能与罹患绝症的境况联系起来。上个月,葆蘅忧心忡忡,告知黎教授的病情发展。我立刻去信问候,黎教授说全身痛,消瘦。我回信安慰祈愿,他即刻回函致谢,谦谦君子风范。谁知仅一个月,就获噩耗。其时我不在多伦多,但几未看到报道。过后才知黎教授身后低调所致。悲痛之余,为这样一位为加拿大华人历史研究筚路蓝缕、贡献卓著的前辈的选择叹服。民国学者陶行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之格言,这其实不也是黎全恩教授的写照吗? 黎教授为学敬业敏求,为人谦挹谨厚,虽然已无可在此世间再求教,但是他离世之悄然冲默,与他对世间赠予之丰厚无私,都是留给后辈的精神财富,也是我要终生学习的榜样。作此小篇,寄以缅怀。黎教授,一路走好!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