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流成一条民俗河 /缪 克
文学园地 - 原创游记精选
作者:缪 克   
2012-11-11 01:28

说不尽的周庄,如江河不尽流。周庄,远古的水,现今的波,流成永远的河。河的丰沛内容灌溉了两岸繁花如锦,周庄印在肌肤里的是唐宋古韵和流变的节奏。
小桥、流水、人家仍在。在江南的柳丝杏花里,风送来如粉如丝的亮雨,凄凄迷迷的,吸呼上一口,全是柔性的色香味。似乎这才是江南小镇的要素。她还应是娴静的、旷野的、自然的。跟着那么多人去周庄,心里就先塑造出这样一个周庄,然后才去感受、欣赏、沉醉的。
只是,当我全身心欣赏她穿透岁月而来的流水悠远、旷野风光时,却发现这些正冰雪消融,不由就有点尴尬。不过马上觉得迎面如空气般围拢过来的,是另一种感觉。
小河里船橹不再“欸乃”一声山水绿,一抬头,街道里流布的不是画幡酒旗风。周庄人为它增添新内容。河中航着的,街上流布着的,空气里洋溢着的,总有依附其内的民俗。这是谁也不能指责的周庄的过渡、延伸、张扬。周庄是聪明的。
周庄,它要流成一条河。一条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河。
河里流着民俗的船,桨声咿呀中,淡出一个个烟雨三月,蓝印花布裹头绣花围裙的船娘,婀娜着悠悠而过。一路画屏锦障,高兴了张口就是吴歌。这里是吴歌的故乡,山歌如浪,一波一波的流布而来,最后汇成一个个浪头,形象化了水天堂的里人的想望,习俗,节庆,喜庆……。她似把人间都化作音符飞扬在周庄上空,然后落下来,就流成了一条河。这时你一感动,也捞过桨子摇一把。哪知这也是一个必要的民俗节目。她有办法叫外人成了她们中一个参加进来。
岸上人家把石头小路打扫补缀,成了打几个滚也不沾一点泥的咯咯小路。没有铺石子的街路,赶紧找来了鹅卵石一块块地铺,铺到粉墙黛瓦的老房子。鹅卵石里还有古朴文化,一路寻过去,原来铺成的图案有种种吉庆的民俗。走在一伸手能触到对面街沿的小街,没想到也是。家家店里出摊着,春天是卖青团,卖菜菨,卖芦叶,卖粽子,卖桂花;卖农具,卖日用。吃的总连着节日,做的总连着农事,光鲜的穿着也总挨着喜庆,这些哪一样没有民俗。与水上的民俗掩映相对的,这岸上也成了一条河,周庄的街,也是民俗河,就叫小桥流俗人家吧。
还有民俗处处被钩稽镂刻着。沈万三与周庄本来就有不解缘。周庄做大了沈家名声。沿着沈家的物事做足,沈厅就不再是沈厅,成了一个婚庆喜俗的大节目。名人与名镇,相得益彰。沈万三吃过的美食万三蹄肘万三糕,童子黄瓜三味圆,挖掘出来了,果然名不虚传。它一枝一枝,花枝招展,根子总联着沈家,那就像一棵树了,那是一棵民俗的树。
像这样有好多棵树,立在民俗的河边。映照着那条街那条河。
树下边走来了卖花姑娘,她手里的花与口里吐着的一样是兰气:“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那神韵,那气色,一点也不比巴黎的卖花姑娘差。这是周庄河边的金蔷薇,时时处处点缀着周庄的街河。她们用花装点着人们的生活,没有想到她们在装点着周庄。这蛙河里的吴歌,与岸上的吴歌,合成一个声部,于是满天满地,水天堂的吴歌,吴歌中的周庄。
如春天树上爆出的新芽,周庄还生出了新民俗:拍彩照、做嫁娘、坐花轿、放风筝……那是民俗河里的一朵朵新浪花,她早已与旧的浓酽成一锅稠稠的香粥。贡献给来寻找心中周庄的人。真是小船吱呀中绿了山水,“红”了民俗。老周庄之外其实有了一个新的周庄。河里的浪花里听得出古韵流成现时代的欢歌,正如岸边砖石小桥老树古墓,一样活在今天的周庄里。
“河”水流着流到了桥。双桥、太平桥、富安桥、全功桥、福洪桥、隆兴桥……一座座桥是一个个心愿,莫如说一个个凝固的民俗样式,永在提醒人们河里流着民俗的水,水上架的就不能不是民俗桥。当然,更加叫人感到的它似乎把旧有的传统通过一座座桥,接通了现在,她于是有了很现代的气息。
真的,苏州新闻报道:周庄2008年新年初一,街上打春牛的队伍正缓缓过来,队伍中有人牵着牛。人们争着看这多年没有看到的这一出,外国朋友更是看大稀奇,把录象机照机不停地对着。
加上这些,连同浆声灯影,衣香鬃影,明清遗息,古镇遗韵,水墨丹青,回廊曲径,周庄就全了,就不断流了。优美就新了,周庄比原来更周庄了。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