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竹魂 /黄树新
文学园地 - 原创游记精选
作者:黄树新   
2012-12-26 18:40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的俗语,流传了下来,影响着桂平人。竹是诗人,青青的诗行,抒写着历史。竹是画家,大气磅礴泼墨,它泼墨的是绿,墨绿,一片片墨绿,一片片生机。竹是歌唱家,高山上歌唱,河流边歌唱,村庄里歌唱。竹,是我们苦苦寻找的生态;竹,是我们美好的梦;竹,是我们远古的文明。
桂平人是在竹的传说中长大,也是从竹的神韵中领略人与自然的超脱和不凡的魅力。看似与竹无关的太平天国起义,其实,与竹有关,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起底义,不是桂平人的天王洪秀全在广东却失败,而在天国之乡桂平市金田村的起义成功,其中耐人寻味。当他来到桂平,接触了不少桂平人之后,发现桂平人团结、勤劳、勇敢,这无不与灵气的山水和天然之竹有关,天王洪秀全在金田村找到了起义的根,这根既是草根,也是民族之根,更是与桂平人生生息息的竹之根。看似与竹无关的桂平佛教,其实,也是与竹有关。桂平西山,那是佛教之山。西山松树多淹没了竹,竹只是西山的点缀。生前的释宽能法师,把西山茶做得可香可口,连伟人毛泽东也称道,成为佳话。真正知道法师爱竹想必知者就少了,其实,爱茶爱松更爱竹的法师,每天必看竹,每天必为竹剪枝剪叶,一方面是以竹勉励,另一方面是以竹作祈祷,普渡众生。一代佛教德道高僧释宽能法师,就是竹的写照,竹的高风亮节,竹的默默无闻,竹的坦荡胸怀。看似一代伟人毛泽东与桂平无关,其实,也是与竹有关。他挥笔书写的“大藤峡”这三个字,而是有感而发,这藤是民族团结的大藤,也是他没到过桂平,为这传说和巧夺天工的大藤峡而高度评介。伟人的这三个字,是用铅笔写的,看上去瘦长的,却苍劲有力、生气盎然,活脱脱的桂平生态之竹魂。
桂平的竹,有很多种类,青篙竹、毛竹、松尾竹、鸡公竹、黄竹等,少说也有几十个品种,也有一些叫不出名的竹。竹其它乡镇都有,但没有江口镇多,江口多竹,并不是说全是江口人种植的,它成为了桂平竹乡的集散地。说江口人聪明,也是聪慧,也许有人不服气,早年,就在江口挖出一口铜鼓,据专家考证,这是属冷水冲型铜鼓,上面的青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铜鼓本来是壮族才有,让江口有了,这就说明那时候,江口就有壮族的祖先在桂平,生活和经商。铜鼓的神话,就是生态的神话。说铜鼓,就不得不相信江口人有勇气和魄力,江口人一直沿用青蛙的精神,懂得用竹做成消灭贫困的武器,把竹做活。江口人把竹种到了天上,这说法让人听了玄乎,有些不切合实际,可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江口是桂平市出口最多编织工艺品的乡镇,不少竹做成的工艺品,坐上飞机,飞出国门的。产品销到了广东、香港和其它国家。仅竹这一项收入,就带富了一方。江口人把竹种到了天上,这说法合理,不得不相信,而且五体投地。
桂平人歌唱竹,歌唱出了它的丰富内涵。当百年一遇的洪灾来临,却是竹在沿江带,发挥了作用,竹连在一起,竹挤在一起,没惧怕滔滔洪灾,有的竹连根拔起,它们可以不活,与当地人和外地赶来军民演释一曲抗击和战胜自然灾害之歌。
不少的年轻人,喜欢用竹叶传情,喜欢用竹做成的笛子,吹奏出爱之魂。外出打工的桂平人,不是用手机发短信,就是在网上QQ,话题离不开生生息息的竹。就是侨居国外的桂平人,念念不忘的依然是竹,一句家乡话,一声问候,梦中泪流满脸,醒来才知道在外语流行的城市。
竹不管它长在山上和村落,不管它长在城里城外,不管它长在河边,就是大旱时节,它越是贱生,越是活得神采。竹也不用施肥,越贫脊越显生机。没有魂的竹,活着也是普通的竹,这正如人一样,行尸走肉,活着也没意义,要活就活出神采,要活就活出人魂。竹天生空心,但它不空心的,它为的是一节一节地向上,而不得不空心。
桂平人读竹,读它的鬼斧神工,读它在风雨中的舞蹈。外地人来桂平读竹,读的是桂平千古绝唱的生态,读的是如诗如画的桂平。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