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改革成败习近平责无旁贷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世界新闻网   
2013-11-10 18:48

承载中国大陆13亿人对国家富强梦想的中共18届三中全会9日在北京开幕,外界预期将制定大陆未来十年的经济改革行动纲领,带领大陆进阶入“升级版的中国”,跻身高科技富裕国家行列。中共在会前做足造势工夫,尤其中央政治局常委兼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释放“会议所涉改革内容之广、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的正面信息,更让外界颇为期待。不过会议究竟将向外界呈现一幅甚么样的中国发展蓝图,须待12日闭会时发布的全会公报见真章。
此次会议被视为大陆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里程碑之一,除呼应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35周年,也是“习(近平)李(克强)体制”上路一年来,首次就经济改革提出总路线、总方针,成为检验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改革诚意、魄力和驾驭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总书记习近平曾多次发表毛泽东式“左”倾言论,引起人们对他推行没有薄熙来的“薄熙来路线”的担忧后,习更有必要藉会议证明他是改革者,不会“犯颠覆性错误”。

海内外观察人士普遍预期,会议可能在土地、财税、金融、户籍、收入分配及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有新突破。然而,对大陆民众来说,期待其实很简单,即“房价降下来,户籍放开来,钱包鼓起来,不受约束的官员权力被放到笼子里关起来”。

由于中共党史上历届三中全会的示范效应,外界普遍对这次三中全会以更大力度和深度推进改革,寄予厚望。1978年邓小平主导的11届三中全会使中国结束长达数十年的阶级斗争,拨乱反正,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道路,开始长达30余年的经济高增速阶段,使5亿人脱贫,让中国一跃成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4年12届三中全会打破计画经济体制,开启中国走向商品经济之路。1993年江泽民主导的14届三中全会,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全面表述。2003年胡锦涛主导的16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法,但改革措施并无大突破,使胡温体制十年被批评为“荒废的十年”。有人归咎前任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对胡温掣肘,使胡直到下台都未真正掌握实权,因此难以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大陆过去30余年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廉价出口和煤炭等廉价资源促进增长,但随着工资增加、全球经济萎靡,公众对环境和污染关切日益增高,总体经济战略亟需重新审视调整;数十年飞速增长积累的经济和社会失衡、矛盾扩大,也使中共领导层无处可避,须以实际行动从根本上纾缓日增的维稳压力。

全会预计将在商业银行民营化、金融要素市场化这两大金融改革关键作全面部署;在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方面会有进展,但国企改革例如分拆电讯、石油、烟草等垄断央企,由于涉及打破现有利益格局,触动地方权贵既得利益,将不可避免遭到利益集团反对。

由于当前改革已进入真正“深水区”,再无石头可摸着过河,要改革就得与当今权贵和利益集团进行本质上是左手搏右手的较量,已有不少观察家对全会前途悲观,认为会议虽涉及面广,但只会“动小手术”,推出有限的改革,在原本基础上调整,不会触及深层次问题,政治改革更完全不会列入议程。这种“只经不政”或“重经轻政”的策略能否奏效?有限度的经济、社会改革能否解决根本问题,都在未定之天。

尽管如此,三中全会若土地改革方面能取得进展,仍是值得肯定的进展。若能把农村集体土地入市作为新一轮土地改革突破口,不仅克服现行土地制度多种积弊,释放“改革红利”,也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配合户籍制度改革,有效地化解大陆当前社会矛盾。

习近平与历任总书记最大不同,是上台一年就稳揽党、政、军大权,最具威胁的政敌薄熙来被铲除,断无任何借口再步胡温后尘,拖延蹉跎。随着大陆经济放缓与要求政治、社会与经济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严峻的现实正在倒逼当局必须回应,作出改革,慎防未来十年成为多事和另一个蹉跎的十年。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