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一代渐渐远去
八方专栏 - 时政点评
作者:黄晴 来源:环球时报   
2014-01-28 10:08

alt

 最近,“文革”时期有些一度活跃的人士对当年的作为表示道歉,引起社会关注。

  “文革”是个大话题,非小文可以容纳。本文所说的“文革”一代,狭义指“文革”发生时的大中学生。这一代人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等过程,现从整体而言,均已进入退休之龄。

  笔者也是所谓中学“老三届”,也属文革一代。在“文革”发生前,当时的北京中学里就有了某种精神发酵,有个“毛主席对毛远新的谈话”在私下流传,“上课可以看课外书”等一些说法让人大感新奇。笔者因上课看杂书受过批评,此时也“于我心有戚戚焉”。

  “文革”发生时,笔者所在的班级比较活跃。学校第一张大字报的贴出者,首先批评“军训”的文章作者,均出自于此。当时分为三个政治派别,口角之事难免,但实际行为上还是保持了某种日常理性,极端行为较少,裂痕不深。1968年后走向社会,“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去寻各自门”,全都打乱重分,更无什么政治分野了。退休之后班级聚会怀旧,大家相处还是相当融洽,似比“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水平还高一点。

  “文革”时,学校停课闹革命,大革命、大造反、大串联,尽管颇爽,但不可持续,因为人毕竟是要吃饭的。后来各地也闹起来,分为两派,打打闹闹,动枪动炮,只能收了。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军训。管我们的董排长是八一摩托车队的教练,拿过全国冠军,很开明。他搞了一个民主实验,让我们选举人“自己管理自己”。当时班内各派均有点政治受挫的经历,政治意识形态上没有强势主导,也没有组织化结构,应是完全自由的。印象中,当时选举结果是:全班40余人,提名20余人,最高得票数为5票。由此,选举万能的概念有所动摇。后来去农村干活谋生,也经历了几次生产队长选举。有个队的队长人高马大,面色严峻。队内小伙背后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但每次选举还是选他,因为“就他能管住这帮灰小伙”。笔者所在的队一年换一个队长,工分值就低一些。“没有稳定的领导,就没有稳定的产量”,农民的政治直觉是非常清楚的。

  在“文革”前,中国统合社会的主要因素是强政治意识形态和强组织形态,这种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内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文革”初期,出现了意识形态冲击组织形态的局面,造反有理,天下大乱。20世纪70年代后,恢复了意识形态和组织形态的一致性,局面才大体可控。当然,组织形态内的政治和权力纷争仍在,但不致出现社会政治分裂的局面。

  “文革”一代和所有人一样,是特定时空,特定历史的产物。这一代人经历的变迁较大,生活的起伏较大,政治意识形态感较强,政治话语欲也较强。但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时自觉退出是一种大智慧、大勇气。须知,政治话语大都不是绝对真理,多是统合社会、适应时代的工具。对政治话语,持一种弹性、理性的态度较好。

  “文革”一代在渐渐远去。“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自然规律,想不通,也没用,所以不妨对其持欢迎态度:渐渐远去,挺好。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