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多伦多中学生“汉语桥”赛场的感动/原 志 |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
作者:原 志 |
2019-05-21 16:56 |
“汉语桥”比赛获奖者与“中华颂”才艺比赛获奖者和评委合影。 由加拿大华文教育学会担纲主办的2019年多伦多非华裔中学生“汉语桥”比赛结束几天以来,舞台上的一幕幕场景仍然在脑海中萦绕。选手们演讲的身影,声音,表情,一直在眼前耳畔交替出现。 与往年的选手相比,这一年的选手也许不是历届水平最高的,但却是最令人感动的,以至于几天来我始终念念不忘。
感动始于第一个上台的15岁韩国选手。这个出生在韩国的男生从小接触中国文化,非常喜欢三国志的故事,尤其欣赏曹操的大气和霸气,能现场背诵曹操的“观沧海”。那音色洪亮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出口,立刻引来一片赞叹。 看到他如此崇拜曹操,评委王老师在提问环节特别问他:“你既然这么喜欢曹操,假设你是关云长,你会不会改弦易辙,投靠曹操?” 这有点挖陷阱的节奏啊,我在旁边替他捏了一把汗。没想到这个小哥完全听懂了,一边摇头一边嘴里说着“不会,不可以。”“为什么呀?”老师穷追不舍。 这下他的词汇不够用了,急得抓耳挠腮,中英文手势并用。“因为,because,因为他和刘备是,是,是,,,”“他不会,,,” “是朋友,是兄弟,对吗?”“所以他不会背叛他的兄弟是吗?”评委老师们都意识到这个问题难度有点大,提问环节只是为了考察他是否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倒他,所以赶紧帮他把句子续下去。他这才点头如捣蒜。 一个外国人,小小年纪,就能把三国志的精髓,“忠”“义”都看懂了,怎不令人感动!想必刘备关羽泉下有知,也一定无比欣慰。
那位身材修长,名叫莎安莉的少女是多伦多一所女校的十年级学生,她在学校学的是法语,但全家的母语是英语。然而她的父母却鼓励她学中文,从4岁开始专门请了中文老师到家里教她,因此她会流利地说三种语言,汉语水平考试得了98的高分,是一名妥妥的学霸。除了声调有一点儿瑕疵外,她的演讲十分自然流畅,且话里话外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和顽皮的调侃,称他们是“推爸”“推妈”。 莎安莉不仅品学兼优,还多才多艺。在才艺表演环节,伴随着“茉莉花”的音乐,她跳了一段很优美的芭蕾舞,几个高难度的踢腿,翻身,下腰动作都非常完美地一气呵成,给全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莎安莉最感动我的是在提问环节。当老师让她随便说句中文,再用法语教老师说一遍时,她脱口而出的那一句“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洋人从来不像我们中国人那样提倡孝道文化,不会把子女是否孝顺看得比天大,但不等于他们的孩子就不会像中国孩子一样爱父母。事实上他们的爱比孝顺更纯粹,更无条件,也更平等。 另一个拿着一大叠字卡上台演讲的女孩也令人难忘。她学中文时间最短,只有一年半,然而她有自己一套独特的“说文解字”方法,哪怕再复杂的汉字她都能从中找出规律,继而分解,赋予含义,再记牢。比如“德”这个字,她用“两人站一边,十四一条心”就轻松地记住了。虽说这种巧妙的解字方法应该归功于她的老师教导有方,启发得当,但她的勤奋和悟性令人刮目相看。 至于那个3岁开始学习中文,7次到过中国,将来准备回中国上清华复旦,自称小屁孩的加拿大女孩甜甜,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感人至深。其演讲水平之高,发音之字正腔圆,中文词汇之丰富,各种流行热词,诗句顺手拈来,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还有一个出生在法国的小伙也是我非常欣赏和感动的选手。他小时候去过一次中国,由此喜欢中国并开始学中文。他的演讲文采飞扬,诗词,成语,谚语俯拾皆是。什么“百年修得同船渡”,“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个接一个从口里蹦出,堪称妙语连珠。 我在心里暗暗称奇,点评的时候特地举出这些亮点加以赞赏。没想到比赛结束后在转角处碰到他的老师。原来他就是我一直很敬佩的来自台湾的吕老师的学生。十余年前,我曾经在一次台湾侨务委员会在多伦多举办的中文教师研习班上聆听过吕老师分享教学经验。她用一个晚上攻下汉语拼音的事迹,常常被我用来鼓励那些喊着“汉语拼音太难了”的学生。 名师出高徒啊。我衷心地送上我的祝贺。而吕老师则一开口就感谢我在点评时表扬了她的学生,她觉得这种现场的肯定和表扬对学生会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 看着一个个学生在跟他(她)们的老师快乐地拥抱,合影,看着许多家庭扶老携幼,三代同堂陪孩子来参赛,我是既感动又感慨。
在国外,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老师带学生到校外参加才艺比赛,学校都不会给老师任何经济上或时间上的补助。老师不仅要花很多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陪学生练习,有时候甚至还要倒贴钱。其它花费就不提了,就拿当天在比赛现场来说吧,大赛组委会给每个参赛选手和带队老师提供一份免费午餐,但家长或亲友团则必须自己付费,我看到有些老师都直接掏钱帮家长们买了。 像那个一字不漏背下整首《木兰辞》的希腊学生康丽娜,除了妈妈陪她来,还有奶奶和两个弟弟一起来观摩助阵,她的老师一下子就给她们买了四分午餐。 可爱的家长,可敬的老师! 康丽娜在朗诵《木兰辞》 看看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外国人都能如此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如此热爱中国文化,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鼓励督促我们的后代好好学习中文? (摄影:金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