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的城市
文学园地 - 散文随笔精选
作者:网络   
2014-11-10 10:17

alt

网上一个段子说:" 北京把外国人变成中国人,上海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 "。同属一个级别 " 北上广 " 的广州呢,我以为 " 是一个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的城市 "。也许,你并不以为然——其实你不懂广东人,其实你不懂广州人。他们看似随和包容,看似低调不争,看似不排外,其实骨子里有一份顽强,有一份说好了是坚守,说歹了是顽固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基于日常生活,基于世俗人生中的点点滴滴,如此生命立场,貌似不深刻,貌似很家常。

  仔细体会,你不难发现:广东的民风与大陆内地迥然不同,尤其是列入 " 北上广 " 的广州。注重日常生活,注重感官享受,注重休闲娱乐,注重个体开心。亚运会在广州召开,开幕式既有面对大海扬帆激浪的豪迈,更有面对都市街坊一般的亲切,而后者则为主流。广州没有北京俯瞰天下的气度,也无上海跻身全球大都市的骄傲,倒有一份 " 任你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 " 的淡定。非典期间,北京近于死城,气氛紧张;香港满城尽带白口罩,满地恐惧。而广州,茶楼照常,饭局不减,茶照喝,饭照吃,生意照常。

  你可别小看这种街坊气氛、街坊气场。风云际会,历史机缘,这样一种来自日常基于世俗的生活态度,每每影响天下,镇定全局。比如上世纪 80、90 年代,由于吻合了整个时代的民众心理,暗合了一种在广东稀松平常在内地却别开生面的普遍情绪。成就了一场伟大且意义深远的 " 文化北伐 ":粤语、粤菜、流行歌曲、商业观念、加之 " 小女人散文 "、张欣张梅都市小说,一道北上,惠及全国。无形中证实了一条经济学的规律:" 有需求,就会有供应 "。

  张梅小说是典型,她的中短篇小说始终浮现着一个形象:广州街坊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年轻女子,不一定有大理想的献身精神,却一定有着面对生活小事的 " 恍惚眼神 ",即便是她的长篇小说《破碎的激情》,也多是岭南阴柔的 " 小气象 ",而有意疏离时代历史的 " 大格局 "。黄爱东西的随笔,更是 " 小格局 " 取胜,来自日常的细微感受,构成随笔散文的 " 生活质感 " 和血肉肌理。梁凤莲的长篇小说《西关小姐》也充满了对于广州老街的描写,日常生活中流露的本土热爱洋溢全篇。这三位都是广州西关长大的女性,她们文字的阴柔风格,接续前辈作家欧阳山《三家巷》的地域传统,与岭南文化有着天然的缘分。

  我曾经在广州引进的内地人才中做过访问调查,当问询调到广州有何最大感触时,答案不外乎三点:一是经济宽裕,工资高,生活好,重休闲。二是人际关系相对宽松,不上家做客,不议论隐私,一般不道德评价他人。三是价值多元,观念包容。你可以当老板,也可以开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看重官但不唯官,看重商但不会为挣钱不要命,要面子但不会死要面子,可以成功但不一定硬要成功,开心就好是口头禅;千万老板不一定开豪车穿名牌,平常百姓也会一卡游遍天下;重吃不重穿,穿着烟囱裤照样进五星酒店,门童不拦,穿者坦然;你家贯千万也不稀奇,我小本经营恬然自得。

  因此,在广州你呆久了,回老家不习惯,不知不觉,各种差异一下子都出来了,瞧瞧,为啥呢?因为你正在变成广州人。就像广州塔 " 小蛮腰 ",虽然是巨大钢铁外来造物,但阴性柔美的造型,暗合了岭南文化的气质和气场,所以,屹立广州,扎根岭南。这就是广州这座城,改变所有人的一座城。你不服,都不行。

 

weibo365     weixin365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