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moral2017

scroll back to top
李嘉诚的“抛售大戏”
新闻频道 - 港澳新闻
作者:中国经营报   
2013-09-04 12:30

alt

日前,和记黄埔公开承认,成功以32.68亿港元出售西城都荟广场,这是李嘉诚继传闻出售百佳超市及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后的又一重磅举措。一时间,有“商界领袖人物”之称、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李嘉诚,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李嘉诚嫌弃内地市场爱欧洲;有人说,李嘉诚玩不转未来的政治;还有人说,李嘉诚开始资产大转移……“脱港入欧”,李嘉诚要抛弃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企业帝国缔造者之一的李嘉诚的发家史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从最早的“塑胶花大王”到“铺王”,再到香港人人称之的“超人”,李嘉诚演绎传奇人生。

李嘉诚以难民身份来到香港,高中时被迫辍学,20岁刚出头就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塑料产品生产厂。而后凭借李嘉诚的两家上市公司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李嘉诚在香港、中国内地和欧洲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

但这个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近期却因系列减持中资项目引来外界诸多猜测,8月29日,记黄埔公开承认成功以32.68亿港元出售西城都荟广场,这是李嘉诚继传闻出售百佳超市及上海陆家嘴写字楼后的又一重磅举措。一时间,有“商界领袖人物”之称、被誉为“超人”的李嘉诚李嘉诚,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说,李嘉诚嫌弃内地市场爱欧洲;有人说,李嘉诚玩不转未来的政治;还有人说,李嘉诚开始资产大转移……“脱港入欧”,李嘉诚要抛弃的究竟是什么?

“超人”频繁出售资产

首先引发市场震动的是“超人”拟出售旗下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百佳超市。

伴随着李嘉诚在香港兴建的物业而发展起来的百佳超市,排名香港同业第二,占有超过30%的市场份额,与屈臣氏一道成为李超人在零售行业的代表作,8月传出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正在积极兜售百佳,目标价40亿美金左右,约合310亿港元。此举也被认为是李嘉诚看淡香港前景的最大证据。

数据显示,和记黄埔的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最高点38%下跌至2012的8%。百佳超市在2012年营业额虽高达217亿港元,但毛利也仅2%至3%,仅占和黄集团整体收入的5%。

虽然百佳的业绩逐渐走下坡路,但却不乏一些零售业巨头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日前,华润、家乐福、泰国卜峰莲花、香港利富、日本永旺、中粮集团均有意拿下百佳。已设定8月16日为第一回合竞购截止日,其估值最高达40亿美元(约310亿港元)。

在百佳出售消息没多久,李嘉诚计划以60亿元人民币(约75亿港元)底价叫卖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的消息不胫而走,此消息一直未得到长江实业正面回复。有消息人士称,潜在接盘的投资者或为中资银行。

东方汇经中心OFC毗邻上海中心,紧邻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和记黄埔年报铺路,东方汇经中心OFC占比面积9298平方米,总楼面面积约8万平方米。

在李嘉诚叫价60亿元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短短几天后,8月29日,和黄、长实各自发出公告称,将各自的子公司分别持有的西城都荟广场各50%股权出手,买家为离岸公司GCREFAcquisitions22Lim-ited;预计这两项交易将于11月29日完成,总交易金额达32.68亿港元。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易主说法”源于西城都荟的经营困境。理由是此项目虽是地铁上盖物业,离上下九商圈近在咫尺,但经营似乎不尽如人意。据分析,试营业时4层共260间商铺出租率逾75%,但经营半年来,除了连接地铁的负一层和一楼基本开业外,二、三楼不少铺面仍空着。中国商业精英联盟轮值主席、楚睿商业策划营运机构董事长黄文杰认为,目前包括广州在内的各个城市商业地产开发出现了明显的供过于求,使得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会面临相当大的压力。而这次所出售的西城都荟,经营状况不太理想。

除了抛售大陆资产,李嘉诚又被曝出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继续变相减持在港资产。日前,置富产业信托发布公告称,打算出价58.49亿港元,向李嘉诚控制的长江实业收购天水围发展有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据业内猜测,通过此次资本运作,长江实业变相减持嘉湖银座近70%的股权。

李嘉诚在英国的“强大实力”

李嘉诚这边在出售内地、香港资产的同时,却大举在欧洲收购资产,仅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四宗海外并购共耗资248.7亿港币。而英国媒体更称,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

实际上,李氏家族作为一代“香港梦”的代表,一直具有相当浓厚的“欧洲情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斥资数十亿美元大举进军欧洲“抄底”,先后购入欧洲多项基建和电讯资产,其中包括以155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水务、燃气资产,以13亿欧元收购奥地利3G通讯业务,以7.18亿港元收购加拿大电厂资产,以及以97亿港元购入荷兰能源公司等。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以来,长和系总共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以外完成了11笔收购,涉及金额约1868亿港元。

目前,李嘉诚旗下的公司正为英国1/4的人口提供配气服务,并掌控英国30%的电力供应,同时为超过7%的英国人口提供食水。

8月1日,和记黄埔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证明,李嘉诚家族的投资重心仍在不断西移。受惠于英国天然气供应商WWU首次入账收益和欧洲电讯业务持续改善,和记黄埔纯利润为124亿港元。欧洲业务贡献了集团35%的利润,比香港和内地的利润总和还要高出7个百分点。

频频布局欧洲让李嘉诚家族尝到了“甜头”,而在香港和内地相对薄利和已达到顶峰的超市业务成为其抛售的对象。据高盛此前的预计,和黄集团今后3年将可能调动500亿港元进行并购,而成功出售百佳超市,至少可套现30亿美元现金流,这对其重组欧洲的3G业务以及购买欧洲基建资产和电信资产将带来现金支持。

出售资产的背后

作为对市场反应最为敏感的商人,李嘉诚是转向最快的。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李嘉诚就认定当时的欧洲如同1967年的香港,因而借机在欧洲积极布局,谋求更高的投资回报。

有业内人士指出,李嘉诚“离开”香港,其实主要原因是香港资产价格已过高,而欧洲资产价格正处于低位。但这个纯粹的商业行动同时可以成为狙击政治对手的利器。从大的外部环境看,香港盈利增长缓慢,受制于过度竞争、人工和租金成本飙升等多重因素;另外,欧元区经济复苏,资产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抄底欧洲正当时。

除了基于对未来经济形势的考虑,市场上也有不少人认为,李嘉诚的举措有对政治以及舆论的考量。

的确,商业与政治在香港密不可分。近年来,香港商业政策环境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经过十几年的争论,打击市场垄断行为的《香港竞争法》于去年7月在香港立法会获得通过,虽然这部法律未明确具体的实施时间,但有消息称,今年5月香港竞争事务委员会已开始招聘人员,进入组建阶段,这意味着离法律正式实施又近了一步。

而近年来,李嘉诚家族由于长期垄断着香港电力、通讯等基础领域,使得有香港人戏称香港其实是李嘉诚的“李家城”。而在上年香港特首选举中,李嘉诚曾经表示支持商人出身、有大财团背景的唐英年,但最终获胜的却是草根出身、推动改革的梁振英。

有业内人士表示,李嘉诚判断自己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王国,在未来的政经版图中将不能再占据主要位置。目前的形势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企涌现并蓬勃发展的形势不同,当下内地最赚钱的都是垄断性行业,而这些行业里的巨头几乎全部都是国企。

或许是巧合,梁振英一上任便对楼市开刀,出额外印花税打击楼市。而前不久李嘉诚的长实计划拆售香港雍澄轩酒店全部360个房间,开创香港拆售酒店房间先例,但受到政府阻止,最后计划被迫取消。

而李嘉诚在如今港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已经从早年的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励志典型,逐渐转变为大财团、大资本家的负面形象。今年3月,和记黄埔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爆发大规模罢工潮,便在某种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民众对其的不满情绪。

今年3月26日,在长和系2012年业绩发布会举行前,就有多个社会团体在长江实业总部大楼内抗议李嘉诚的合理避税。对于群众的抗议,李嘉诚在发布会上笑着向媒体表示,“这正是我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树大招风,引起社会仇富很正常。既然大家不愿意看到我垄断香港,那我就去欧洲、去北美、去内地投资。”

与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企涌现并蓬勃发展的形势不同,当下内地最赚钱的都是垄断性行业,而这些行业里的巨头全部“国”字号。毋庸多言的是,香港回归后,这些“国”字号资本都希望进占香港市场。李嘉诚应该明白,站在内地的角度看,作为华资商人的他不过是个民营企业家。五星旗下,国企要进占的阵地,民营企业家的去向都有着清晰的轨迹。在这样的格局下回顾去年的特首选举,将不难明白梁唐之争不过是两个板块在香港的一次先礼后兵式的接触,连较量都算不上。改朝换代风雨欲来,李氏父子定下的欧洲策略,当属上策。

对“超人”来说,香港乃至整个大中华经济圈曾经是他发家之地,但无奈随着时间推移,这片土地留给他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少。

结语

有经济学家指出,在区域发展受限的背景下,近期李嘉诚密集减持中港资产,或正是为跳出大中华区这个“围城”,所以未来不排除还有类似的动作。

如果李嘉诚的部署,在香港传统华商中有代表性的话,那么不难预见香港政经版图将出现剧变。今天李嘉诚出售资产,看起来有点像九七前英资怡和退出香港。过去二十几年,香港的经济命脉先从英资转到华资手上,未来很可能再从华资交到国企。英资交棒华资时期曾伴随着大规模的形式移民——九七前不少香港企业更换注册国家继续经营,很多港人换个国籍拿本护照后再回流香港,实质上只是买个政治保险,并未真的移居他国。持加拿大护照的李嘉诚如今在香港套现资金,转攻欧洲市场,似乎将远甚于一种形式。

李嘉诚是香港华资商人的代表,在内地与香港的政商界均有深厚人脉。但即使如此,他的集团仍要在回归十六年后定下“脱港入欧”的发展策略,这似乎显示,他判断自己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王国,在未来的政经版图中将不能再占据主要位置,如果迟早要离场,不如早点趁价位高抛弃资产。

李嘉诚曾说过,“喜欢投资在有法律保障地方”,是为商业失利找理由也好,是真的反映其心意也罢,无论如何,对于香港,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scroll back to top
 

相关文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