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moral2017

scroll back to top
纽约时报华裔编辑受辱 引爆反歧视运动
新闻频道 - 国际传真
作者:世界日报   
2016-10-12 09:26

1

纽约时报都会版华裔副主编罗明瀚以“这是2016”(#thisis2016)作为主题征集大家曾经遇到的种族歧视,引发亚裔强烈共鸣。(取自推特) 

 

纽约时报都会版华裔副主编(Deputy Metro Editor)罗明瀚(Michael Luo),近日在纽约曼哈坦街头遭一白人女子呵斥“滚回中国”后,将经历发上推特,获得广泛支持与关注。罗明瀚随后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一封致对方的公开信,更引发亚裔强烈共鸣;成千上万亚裔美国人在网路讲述各自成长中遭受歧视的经历,并用“这是2016年”(#Thisis2016)为标志,掀起反歧视运动;纽约时报11日更在头版刊登罗明瀚公开信,并在内页长文探讨对常被忽视的对亚裔歧视现象。

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罗明瀚毕业于哈佛大学,目前在纽约时报任都会版副主编;9日与妻女在曼哈坦街头时,遭一位白人女子怒斥“滚回中国”,颇感震惊的罗明瀚在推特上分享这段经历,引发成千上万人的声援与转发,纽约市长白思豪亦做出回应,表示“此类言论在纽约没有立足之地”。

罗明瀚随后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对该进行种族攻击言论的女士的公开信,在互联网获得广泛传播,大批亚裔表达共鸣,并纷纷以“#Thisis2016”为主题,发表在美国成长所经历过的成见与歧视,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引发亚裔反歧视风潮。

在纽约时报已工作了13年的罗明瀚11日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表示,分享个人经历却引发全国性的亚裔反歧视风潮颇感惊异,同时指出一封公开信却登上报纸头版,是纽时历史上“极为罕见之事”,而且内容是关乎亚裔议题,更是从未有过。

罗明瀚表示,9日当天发推特讲述遭歧视经历后,获得市长在内的广泛关注,与纽约时报负责种族相关议题的其他编辑及记者经过讨论后,决定以公开信形式来详述个人身为亚裔的经历与感受。

罗明瀚原本只打算发网路版,没想到被成千上万转发、讨论,数以万计的亚裔民众因此开始分享各自经历,掀起互联网上的反歧视运动,经过纽时高层编辑讨论后,决定11日刊登在报纸的头版。

罗明瀚指出,美国在谈论种族议题时,亚裔长期被排除在讨论之外,因此对头版文章筛选甚严的纽约时报,刊登该信具有标志性意义。罗明瀚希望以纽约时报这一行为作契机,在亚裔社区自发掀起的运动风潮下,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针对亚裔的刻板成见及种族歧视能获得重视。罗明瀚亦指出,希望纽约时报此次,能让更多主流媒体跟进,投入更多资源关注亚裔社区议题。

2

  Michael Luo的公开信全文如下:

  一封公开信,致那位让我们滚回中国的女士

  亲爱的女士:

  也许我应该释怀,选择容忍。我们当时刚刚从教堂出来,我和家人以及一些朋友走在曼哈顿上东区。我们正找地方吃午餐,想要看看街边的那家韩国餐厅有没有位置。你行色匆匆。天空中飘着雨。我们的婴儿车以及一群叽里呱啦的亚裔挡了你的路。

  你从不远处朝我们大声嚷嚷:“滚回中国去!”说老实话,当时我颇为震惊。

  我迟疑了一下,随即冲到你面前。这个举动肯定把你吓到了。你在Equinox健身房前掏出iPhone,威胁说要叫警察。回想起来有些滑稽。应该是我叫警察才对吧,尤其是当我走开以后,你高叫“滚回你那该死的国家去”的时候。

  “我生在这个国家!”我嚷了回去。

  感觉挺蠢的。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我属于这里呢。

  当然了,这并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种族侮辱。问问任何一个亚裔美国人,他们都会立刻回忆起在校园里被嘲讽的情形,抑或在街上或杂货店里的恼人遭遇。我在Twitter上发帖讲了事情的经过,许多人在回帖中提到了自己的经历。

  但出于某种原因——没错,或许是和当下的政治氛围有关吧——这一次的感觉有些异样。

  后来走回家去的时候,一阵伤感涌上了我的心头。

  你穿着一件很好的雨衣,你手上的iPhone是6 Plus。你或许已身为人母,你的孩子或许和我的女儿们同校就读。你看上去,怎么说呢,挺正常的。但你的内心却潜藏着这样的情绪,事实上,这个国家的很多人都是如此。

  或许你并不知道,但你对我的家人的侮辱直指亚裔美国人日常经历的核心。我们许多人每天都在竭力应对这种无处不在的异已感。不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有多么成功,和谁交朋友,我们都不属于这里。我们是外来者。我们不是美国人。福克斯新闻(Fox News)的杰西沃特斯(Jesse Watters)前些天在唐人街进行实地采访的电视片段——涉及空手道、双节棍和蹩脚英语——之所以引发了那么多愤怒,也与此有关。

  我的父母在1949年前来到台湾,又到美国念了研究生。他们养育了两个孩子。我们俩都毕业于哈佛。我在《纽约时报》工作。算是人们口中的模范少数族裔了。

  可我依然常常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不知这种感觉会不会消失。或许更重要的是,不知今天被我带在身边的两个女儿会不会永远都有这种感觉。

  没错,网上如潮的支持令人欣慰。

  但我的一个女儿只有7岁,目睹了整件事的她后来不停地问我妻子,“她为什么要说‘滚回中国去’?我们不是从中国来的呀。”

  是呀,我们不是从中国来的,我妻子回答。她竭力向女儿解释你这样说的可能原因,以及人们为什么不该随便评判他人。

  我们来自美国,她告诉我女儿。但有时候人们并不理解这一点。

  希望你现在理解了。

  此致敬礼,

  Michael Luo

scroll back to top